欧洲三大电影节(德国柏林电影节、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、法国戛纳电影节),是艺术电影的圣地待业青年的隋末生活。
而每年年初开幕的柏林国际电影节,以坚持以艺术性作为电影最高指标而著称,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。
近40年来大量华语片有机会在柏林展映,更有不少影片得到奖项的垂青。
共有55部华语电影入围过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,五次斩获金熊大奖。
不得不说,柏林电影节真是华语艺术电影的福地待业青年的隋末生活.。
这里说明一下,柏林电影节的两个主奖项分别是“金熊奖”和“银熊奖”。
“金熊奖”授予最佳故事片、纪录片、科教片、美术片待业青年的隋末生活。
“银熊奖”授予最佳导演、男女演员、编剧、音乐、摄影、美工、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。
而今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于2月7日开幕,本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,本来有多达14部华人电影“出征”。
包括入围主竞赛单元的《一秒钟》(张艺谋已撤档)、《地久天长》(王小帅)、《恐龙蛋》(王全安代表蒙古国参赛)。
入围全景单元的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(娄烨)、《再见,南屏晚钟》(相梓)
以及新生代单元的《少年的你》(曾国祥已撤档)、《过春天》(白雪)、《第一次的离别》(王丽娜)等等。
《过春天》海报
其实一直以来,柏林电影节与华语电影的缘分最为深厚。
不仅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,它向电影工业还不成熟的中国,率先抛出橄榄枝。
让当时的中国影人,有机会吸收过去几十年来自外国电影的艺术氧份。
更是因为它提高了一大批华语电影和导演的国际声誉,见证着华语艺术片的成长。
下面就列举几位与柏林电影节有着深厚缘分的影人。
01
李安
今年的柏林电影节,李安导演虽然并没有作品参赛,但他可是世界首位双“金熊”得主。
先后凭借《喜宴》和《理智与情感》获得1993年第四十三届和1996年第四十六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。
而1993年,绝对是华语电影在柏林的一次巅峰。
当年不仅有此前只拍摄过一部作品的“新人”导演李安参赛,第五代导演谢飞也带着新作《香魂女》再次来到柏林。
谢飞《香魂女》剧照
两个华人面孔成为当年决战金熊的对手,双方难分高下。
当时的评委会里还坐着张艺谋,评委们十分中意两部华语影片,竞争十分激烈。
三大电影节的获奖由评委会的评审们投票决定,所以每个人的一票都十分关键。
李安《喜宴》剧照
当时,《喜宴》的制片人徐立功和导演李安每天都在餐馆里和张艺谋碰面拉票,说服了张艺谋为《喜宴》投下关键一票。
最终《喜宴》和《香魂女》两部影片票数相当,评委会决定同时授予两部影片最佳影片金熊奖。
从此李安导演蜚声国际影坛。
02
张艺谋
如果说华语电影与柏林电影节的缘分初期,更多是电影节对华语电影的帮助与成长。
那第一次反转地位,真正征服柏林的华语电影,无疑就是张艺谋于1988年斩获金熊奖的电影《红高粱》。
虽然在这之前,《三个和尚》在1982年第32届柏林电影节,获得短片竞赛单元最佳编剧银熊奖,成为第一部抱走小熊奖杯的国产电影。
但横空出世的《红高粱》却是当年电影史上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《红高粱》剧照
1988年,张艺谋带着巩俐、姜文和他的导演处女作《红高粱》来到了柏林。
影片意料之外地击败了《月色撩人》《女政委》等名片,一举拿下金熊大奖,成为首部登顶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。
张艺谋之后成为近40年来,最重要的中国内地导演,被尊称为“国师”。
随后张艺谋也因在电影节的出色表现,受邀在1993年担任了第43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委员。